对汤玉祥的采访,涉及的话题不少,但始终不离一个主题——管理。
汤玉祥习惯从管理的角度看问题,不论是分析竞争对手、探讨城市公交发展等客车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还是议论一些社会问题,他都能非常自然地从相关组织的管理方法和能力入手,给出独特的解读。
谈到执掌10多年的宇通,汤玉祥把技术、生产、销售、采购、财务等体系的许多问题都视为管理问题。在他看来,宇通行业地位的相对稳固源于率先进行管理转型,优势的充分体现有赖于管理转型的进一步深入。10多年来,他不惜巨资、锲而不舍地推动管理转型,就是要让宇通一步一步接近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状态,成为一家真正的现代企业。
“一个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企业应该是:每个岗位都有各自的责任,做每件事都遵循一定的方法、流程、制度和标准。同时,每个人都能对工作进行回顾和完善,保证方法的先进性和创新性,保证队伍的能力和效率。”汤玉祥用一贯简练的语言,向记者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宇通。
“大家各管各的事,一把手就不用那么忙了”
5月初,一则有关宇通集团总裁汤玉祥的消息引起不少业内人士的关注。消息说,汤玉祥利用出差到上海的机会,在世博园一逛就是3天。
宇通的掌门人真的这么闲吗?
6月13日,因为要接待两批前来考察和参观的客人,汤玉祥把原本约在上午9点的采访改到了下午2点半。采访正式开始前,他在办公室为记者揭开了谜底:“现在比以前好一些,但还没有闲下来。”
郑州宇通客车集团总裁汤玉祥
汤玉祥的忙与闲之所以引人关注,和宇通的成长史有关。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大批企业抓住机遇、迅速崛起。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中有很多共性的东西,比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家的智慧、眼光、勤奋和果断,宇通也不例外。正因为如此,企业家的一举一动都会在行业内引起广泛的关注。
和许多同时代的企业家一样,汤玉祥也是临危受命。他全面负责企业生产经营的1993年,宇通(当时叫郑州客车厂)还处在亏损的边缘,每天都要为生存而奋斗。对汤玉祥触动最大的是,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动员员工出资、党员带头,许多员工因为对企业的前景没有信心,不愿意购买自己公司的原始股。宇通的一位员工后来回忆说,他们一家两口都在宇通工作,而且都是党员,按照政策需要拿出6000元购买股票。对于当时的工薪阶层来讲,6000元可不是个小数目。得知这一情况后,同学好心地劝她:“我看你们厂前景不明,你可要三思!”交钱的前一天,两口子商量到后半夜才下定决心,把家里东拼死凑的6000元全部用来购买公司的原始股。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负责人,汤玉祥的压力和工作强度可想而知。那时的他,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是家常便饭,出差到外地跑市场,经常吃街边店、睡大通铺。
在汤玉祥的带领下,宇通的客车销量逐年攀升,从1993年的708辆迅速增长到1998年的4702辆。1998年,亚洲最大的客车生产基地-——郑州宇通工业园投入使用。面对比当初扩大了几十倍的产销规模,汤玉祥发现,以前的管理方式不灵了。“1998年前,宇通靠人治,我一管到底,有制度没流程。企业规模扩大后,事情管不过来了。怎么办?就要逐步建立法治体系,靠制度、流程、标准、方法管理企业,同时明确责任,让大家分工协作。”他说。
从这个角度讲,宇通管理转型的过程也是汤玉祥逐步放权的过程。从一把手“一管到底”变成为让大家各管各的事,正是汤玉祥推动宇通管理转型的根本目标。“每个岗位各管各的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特别是一把手就不用那么忙了。宇通现在的规模比12年前大多了,但我真没有那时忙。这说明,我们走的方向是对的,方法也是对的。”他告诉记者,“现在,宇通一年进出100多亿元,基本不用我签字。方法、标准、预算内的事,我基本不管。特例的东西,我才管。”
方法、流程、标准、制度、责任
熟悉汤玉祥的人都知道,他很少使用专业的管理学术语,却能用非常简单、直白的语言道出其中的精髓。
到目前为止,宇通的管理转型已持续10多年、涉及人力资源、信息化、战略管理、企业文化、品牌建设、运营管理、绩效管理、海外市场营销及组织管理、生产管理、客户关系、供应链管理等诸多领域,引进和应用了许多先进的管理工具。但在汤玉祥的口中,这个庞大的工程却可以简化为几个单词:方法、流程、标准、制度、责任。他说:“从小企业向大企业转变,就是要明确方法和责任,让各项工作标准化、制度化、流程化。无法在管理上取得突破,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难以继续做大的主要原因。”
怎么理解上面这句话的含义呢?举个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