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我国汽车零部件全力奋进三大原因

来源:慧聪汽车配件网      时间:2010-07-07

  随着我国汽车产销量持续高增长,零部件产业的未来发展日益引人关注。零部件产业的提速发展也将为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做强提供有力支撑。2010年6月21日,潍柴集团宣布,将搭建起一个全球领先的全系列、全领域发动机平台,力争在2020年销量突破200万台,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潍柴也将成为全球技术领先的动力总成供应商。随着这个“千亿战略规划”的发布,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零部件发展基础薄弱

  我国的汽车零部件工业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之前的检修进口汽车的小作坊。这种小作坊生产设备简陋、制造工艺落后、生产规模小、产品质量低,但无论如何,这已形成了我国零部件产业的雏形。上世纪50年代一汽的建设为零部件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伴随着第一辆国产汽车的问世,零部件工业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初步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汽车零部件厂,培养了一些从事汽车零部件产品研发的技术人员。但由于当时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缓慢,车型品种单一,产量也很少,与之相配套的汽车零部件产品技术水平普遍不高,而且绝大多数都为卡车配套。虽然那时也有一些进口轿车,由于保有量低,技术含量高,所需的零部件大多依靠进口。

  改革开放后,我国汽车工业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零部件产业也逐步面向市场。1985年上海大众成立并开始生产桑塔纳轿车。当时,面对为桑塔纳配套的技术要求,全国汽车零部件的配套能力几乎为零。之后,从CKD组装起步,到实现国产化,上海大众用了近6年时间,建立了桑塔纳国产化共同体,全力加快桑塔纳国产化进程。国产化的成功使上海大众建立了完整的零部件配套体系,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001年年底我国正式加入WTO后,零部件产业开始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跨国零部件公司在我国投资力度加大,大多数跨国零部件巨头在我国设厂,这对于我国本土的零部件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愈加需要加强兼并重组,整合要素资源,提高生产集中度,从而推动产能规模大、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加速发展。

  本土企业实力提升

  从国外汽车产业发展规律来看,包括全球知名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德国博世、美国德尔福以及日本的电装等公司,都是伴随着本国汽车工业的日益壮大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没有强大的汽车工业实力,就不可能出现领先的零部件制造商;同样的,如果没有零部件供应方面强大的实力,汽车产业规模再大,也不会形成持续的增长力。因此,对于我国发展零部件产业来说,迫切需要改变过往那种“重整车、轻零部件”的思想,为零部件领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

  日前,在商务部的指导下,对400多家中外主机厂及一级大型零部件生产商的采购及技术开发约1000多名专业人士进行的调研发现,80%以上的汽车零部件细分市场本土零部件公司的市场份额在增长,40%以上的细分市场本土企业市场份额超过50%,尤其在商用车和二、三级零部件配套领域最为突出。

  根据调研报告显示,本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汽车轮毂、玻璃、蓄电池、鼓式制动器、汽缸体、滤清器、水泵、散热器、飞轮、连杆、喇叭等十多项汽车领域占据优势地位。

  在交流发电机、离合器、雨刮系统、密封件等多个以前为外资占市场主导地位的领域近5年来发展迅猛,已占据一席之地,并有望在未来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成本要素在采购决策占据关键因素的产品领域,本土企业表现最为突出。盖世汽车网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在70%的零部件产品中,本土企业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部分产品领域本土供应商优势明显。如车身零部件、变速箱零部件、制动泵助力器、GPS、刹车片等产品。我们由此可以看到,近年来本土零部件公司在众多细分领域已迅速崛起,整体成长增速在相当多的领域超过了外资公司。

  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对于我国本土零部件企业的进步,相关专家认为原因有四:首先,自主品牌整车企业的发展和市场份额的增长给本土零部件公司带来了很大的成长机会。最近3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快速发展,这些主机厂在采购策略上对本土零部件供应商的开放度远大于国际整车厂,并为大量本土零部件公司提供了配套与提升质量和管理的机会。第二,本土零部件公司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并充分利用目前汽车市场的大好发展机遇。与10几年前不同,近5年汽车行业的井喷式发展,重新吸引了大量以前不太愿意在国内配套市场上投入的企业家的注意力,他们充分利用了这几年的发展机遇,提升内部管理,并缩小了与外资公司在竞争力上的距离。第三,国际品牌整车企业采购的本土化趋势越来越强烈。与此同时,从2009年起,部分合资整车企业,采购策略开始调整,从原来相对稳定不变的供应商体系到根据中国供应市场特点重构供应商体系,有竞争力的中国本土供应商也被纳入候选供应商之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