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搜 索

李书福为解决交通堵塞 研发双体车独家曝光

2010-10-22  新闻来源:新浪汽车  新闻作者:   新闻编辑: 高伶俐

  最近,吉利一款双体概念车完整曝光,其标新立异的外形和与众不同的内部结构,带来了一系列的概念突破。双体车项目3年前,在浙江的吉利研究院开始启动,由李书福和赵福全等领导层亲自挂帅,大张旗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全面展开。

  所谓双体车,包括两个左右并列设置的单体车,即主单体车和从单体车。主单体车和从单体车能够完全分离,且独立运行。

  两个单体车都由车体、前、后轮,以及主从电控系统组成。主车与从车之间,通过一个机械联接机构固定在一起。固定后,主电控系统与从电控系统,能通过一个电子联接机构,采用有线或无线通讯方式相联系,由主电控系统控制从电控系统,实现整车运行。

  而在分体状态下,两辆单体车可以分别驾驶,常规四轮车辆难以通过狭窄通道,导致的交通堵塞、停车不便等一系列问题,都迎刃而解。或许在国防、货运、娱乐等领域,还有更多有待开发的用途。

  

双体车正面

  双体车的车身结构

  主要难点是解决双体车车身之间,车室内与外界密封的问题。该密封结构,包括位于主车体结合面上的凹槽,以及凹槽内带空腔的密封条。在密封条上,设计有跟空腔相连通的气门组件。当空腔内充满气体时,密封条能够分别抵靠在凹槽和从车结合面上,并形成密封。当空腔内气体被排出后,密封条能够收缩至凹槽内。具有密封性好、使用寿命长、使用方便等优点。

  

双体车正后面

  双体车的底盘和悬架

  每个单体车都有独立的悬架系统。前后悬架,分别设置在单体车的车身,与前后轮之间。前悬架,包括设置在前轮一侧的转向节、摆臂和缓冲机构。转向节的上端与车身相铰接,下端与前轮的轮毂相联,当转向节转向时,能带动前轮转向。摆臂的一端与转向节的下端相铰接,另一端与车身相铰接。缓冲机构则联接在车身与摆臂之间。后悬包括设置在后轮一侧的摆臂和缓冲机构,摆臂的一端与后轮轮轴相铰接,另一端与车身相铰接。缓冲机构的下端与摆臂中部相铰接,上端与车身相铰接。总体结构简单,利于双体车的快速拆分。此外,为了解决了现有的双体车可倾斜悬架系统,弯道行驶时稳定性差且结构复杂、成本高等问题。吉利双体车,在每个单体车的车身与前轮、后轮之间,分别采用能升降的液压式悬架。在中央控制器上,安装了可测量每个单体车的车身倾角,及侧向加速度的传感器。前后的液压式悬架,均与一个控制两者同时工作,并使该单体车相对于地面升降的,单侧液压控制机构相联。该液压控制机构,由中央控制器直接控制。

[NextPage]

  双体车的稳定杆

  为了提升联体后的车身刚度,增加车顶的耐压强度。双体车的顶部,采用了四条纵置、三条横置的稳定杆,作为加强梁。横置的稳定杆,需要解决分离和连接问题。双体车的稳定杆,由杆体一和杆体二组成。在杆体一的一端和杆体二的一端,设有一对可拆卸且周向固定的连接装置,提供牢固的连接、而且拆卸方便。

  

单体车

  双体车的自动连接与固定装置

  双体车自动连接装置,包括设置在主车侧部的连接轴,和设置在从车侧部的锁定机构。当主车和从车,移动至合并位置时,连接轴与锁定机构对接,然后锁定机构将连接轴锁定。接下来,固定装置开始起作用。固定在主车侧部的第一连接件,和固定在从车侧部的第二连接件合并。两个连接件之间通过凹凸结构相卡接,在定位后,实现稳定可靠的高强度锁定。

  

双体车侧面

  双体车的辅助轮机构

  为了解决单体车在低速时平衡性和稳定性较差的技术问题,单体车的车身下部设置了辅助轮机构。本辅助轮机构,包括轮架和两个辅助轮。两个辅助轮设置在轮架上,分别位于单体车的后轮两侧。同时设计了,带动轮架相对于单体车身升降的升降驱动结构,能够随着车速的变化来自动控制辅助轮的升降,具有智能性和可调性。从而大大提高了单体车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图片新闻

MORE >

数看车型

MORE >

数看卡车

数看客车

品牌查看

MORE >

卡车品牌

客车品牌

热点新闻

MORE >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专题报道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