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搜 索

“煤炭革命”不是“革煤炭的命”

2018-06-20  新闻来源:选矿选煤网  新闻作者: 朱晓丹  新闻编辑:

中国是全球煤炭的最大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由煤炭生产和消费而引发的环境污染引起社会关注,在天然气、核能等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中,煤炭的去留成为争论的焦点。

为此,中国工程院设立了《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组织了相关领域30余位院士和405位专家,历时两年对煤炭全产业链的开发输配、转化利用、节能减排、环境影响、技术经济等重大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参与了项目研究全过程并担任负责人,在此梳理研究中形成的一些重要观点,以飨读者。

不能简单“革煤炭的命”

一直以来,我国能源禀赋的特点是“富煤缺油少气”,煤炭的生产、消费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始终保持在70%左右,在能源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

从世界范围来看,尽管天然气、核能及可再生能源发展较快,但煤炭的基础地位并未动摇。英国石油公司2014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表明,过去10年,煤炭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一次化石能源,其消费比例从2004年的27.2%增长至2013年的30.1%。第22届世界能源大会也认为,2050年化石能源仍然是世界能源构成的基础。

近年来,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煤炭越来越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今后中国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量还将持续增长,峰值会达到45亿吨。预计到2030年,中国煤炭消费仍会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55%以上。

作为中国的基础能源,煤炭肯定要革命,但不是“革煤炭的命”。后煤炭时代尚早,“去煤化”不可取。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能源发展方式不能简单模仿国外经验,要从国家战略利益和能源安全考虑,加快培育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清洁高效技术和产业,赢得主动权。

“煤炭革命”的核心是清洁利用

从现实和发展的角度看,煤炭的全产业链涉及开发战略布局、开发总量控制、低品质煤开发利用、输煤输电协调发展、燃烧与气化技术路线、先进燃煤发电发展方向、现代煤化工发展、煤基多联产系统发展方向、高耗能行业节能、煤炭利用污染物控制与碳减排等10个重大问题。

我们认为,“煤炭革命”的核心在于整体推进煤炭在全行业、全产业链的清洁利用,推进煤炭生产由“以需定产”向“科学开发方式”转变,推进煤炭粗放供应向对口消费转变,推进燃煤发电局部领先向整体节能环保转变,推进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推进长距离输煤输电独立发展向协同发展优化输配转变,逐步实现煤炭开发利用方式的清洁化、高效化,全面提高煤炭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煤炭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利用煤炭的八项建议

如何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项目组认为,煤炭的科学开发应该放在首要位置,这需要建立科学产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升科学产能比例。

对于目前存在的随意开发煤矿的现状,我们认为,应该按照“符合标准准予开采,新建矿井达标建设,不达标准升级改造,不可改造强制退出”的思路,煤炭开发总量控制在45亿吨以内。保持现有1/3达到科学产能标准的矿井,改造1/3未达标矿井,逐步淘汰1/3落后和不可改造产能,实现科学产能标准的矿井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到2020年,可上升到70%;到2030年,可上升到85%。

同时,“保护与减轻东部,稳定开发中部,加快开发西部”,大幅增加晋陕蒙宁甘区科学产能,推进新青区煤炭科学开发,加快东北区中小煤矿整合改造,推进华南区煤炭安全开发。

其次,全面提高煤炭供应质量至关重要。目前在大气污染物中,由煤炭相关产业生成的污染物占了较大比重。目前我国商品煤洁配度为25%,而美国高达60%。按照洁配度即煤炭质量和满足用煤设备煤质要求的程度测算,每亿吨标准煤洁配度提高1个百分点,年可节约17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硫约1.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8万吨。

故此,我国要推行煤炭全面洗选,全面提升煤炭洁配度水平,推进煤炭分质、分级利用,减少无效运输和污染物排放。2020年,商品煤洁配度达到42%,动力煤入选率达到70%,煤炭提质加工比例达到70%,电力用煤占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55%以上。2030年,商品煤洁配度达到54%,动力配煤基本实现精细化配煤,煤炭提质加工比例达到80%,电力用煤占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60%。

第三,要整体提升煤炭发电水平。从能量转换效率、环境影响和投资成本等方面分析,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超超临界发电和分级转化发电各具优势,要因地制宜、统筹发展。

第四,有序推进煤炭转化升级。现代煤化工是我国煤炭清洁利用的重要途径。优先在内蒙古、新疆、陕西等省区发展现代煤化工,严格限制在煤炭净调入地区和水资源匮乏地区发展煤化工。

此外,统筹优化煤炭输运模式、强化煤炭行业节能减排、提升煤炭科技创新能力等三个方面也很重要。

最后,项目组认为,加强煤炭开发利用的宏观政策调控尤为必要:要统筹考虑电煤基地、铁路规划、电源布局和电网规划;加强对煤炭输配准入资质的监管;健全煤炭成本核算制度,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推进煤炭清洁转化利用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强化能效管理和监督,完善节能评估、节能考核、节能监督制度;加大节能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对重点节能技术研发、节能工程给予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制定科学合理的污染排放控制标准体系等。

相关新闻

2024-11-19 14:39:06

长安凯程品牌战略全面焕新,开启数智新能源商用车新篇章

在电动化、智慧化、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商用车领域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11月15日,在第二十二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盛大启幕之际,长安凯程举办“数智商用 向新而行”品牌战略发布会,加速向数智新能源商用车科技品牌转型。长安凯程将依托长安汽车“香格里拉、北斗天枢、海纳百川”三大计划形成的技术优势,逐步在商用车上应用搭载高性价比技术,实现商用车与乘用车科技平权,让全球商用车用户享受到技术进

2024-11-16 12:02:38

一张图看懂长安凯程品牌战略发布会

2024-10-14 10:42:15

会议通知|“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预测云论坛”邀请函

2024年,汽车行业正面临巨大变局,全球经济放缓,消费者需求和购买力发生显著变化。碳中和目标的推进和政策调整,给企业带来不少挑战,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虽前景广阔但压力巨大。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科瑞咨询将举办第六届中国汽车产业趋势预测研讨会,分析宏观经济、政策法规、乘用车、商用车和新能源市场趋势预测,并对商用车各热点市场进行深入研究,洞察市场机会,

2024-09-26 15:05:25

硬核擂台 荣耀之战 | NEVC2024第九届挑战赛隆重开幕!

9月23日,由电车资源主办、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的“NEVC2024第九届中国新能源物流车挑战赛”在重庆机动车强检试验场隆重开幕。

2024-09-26 14:56:03

科技降险、无人驾驶、智能与安全、重卡...... 2024中国新能源商用车技术大会讲了啥?

9月24日,由电车资源主办,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商车研)提供技术支持的2024中国新能源商用车技术大会在重庆隆重召开,本届技术大会以“向「新」发力,以「质」为先”为主题,来自物流车/重卡主机厂、零部件企业、自动化技术应用企业等22+行业大咖、技术专家,围绕新能源商用车市场新需求、正向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关键零部件技术发展趋势等热点话题展开分享,为大家描绘了新能源商用车未来

2024-08-01 19:28:32

新能源物流车哪家强?NEVC2024挑战赛等你来揭晓

近年来,新能源物流车市场渗透率不断增长,应用场景持续扩大。车企的竞争能力也逐渐向广度、深度双向延伸,市面上推出的新能源车产品不胜枚举。

2024-07-08 12:04:45

驱动创新,引领未来:TMC2024圆满闭幕,技术展览人流涌动,亮点纷呈

为期两天的第十六届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年会(TMC2024)于7月4日-5日在青岛盛大召开,于今日圆满闭幕。本次盛会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中汽翰思管理咨询公司协办,吸引了全球顶尖学者、行业领袖、资深专家以及众多知名汽车制造厂商与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索汽车动力系统技术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趋势。

2024-07-08 12:04:08

第十六届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年会(TMC2024)在青岛盛大开幕!

7月4日,第十六届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年会(TMC2024)在青岛盛大开幕!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汽战略院执行院长侯福深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监事长李开国,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徐向阳,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广西大学教授陈勇,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士、吉林大学教授、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院长雷

2024-07-01 11:44:18

会议 | 煤炭运力生态圈创新研讨会成功召开

6月28日,由一汽解放与中物联公路货运分会、河北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主办,科瑞咨询承办的“2024公路运力创新沙龙——煤炭运力生态圈创新研讨会”在河北石家庄成功召开。

2024-06-27 18:35:46

会展动态丨燃料电池与混动重卡的应用场景与创新方向-TMC2024:商用车动力系统论坛剧透二

第三届商用车动力系统低碳节能技术发展论坛2024年7月4-5日在青岛东方影都会议中心召开。

图片新闻

MORE >

数看车型

MORE >

数看卡车

数看客车

品牌查看

MORE >

卡车品牌

客车品牌

热点新闻

MORE >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专题报道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