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搜 索

物流论坛:个性需求引导最后一公里创新

2014-12-05  新闻来源:运联传媒  新闻作者:   新闻编辑: 邹裕

  中国物流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定一在运联传媒举办的2014最后一公里物流论坛上,对在最后一公里上创新的8种模式做出总结和点评。

中国物流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定一

  此前,我们多次跟大家分享戴会长的分合之道理论,在本次论坛上,他提出,物流是分出来的,不是合出来的。非标准、定制化的需求将引导最后一公里物流的创新。

  ●  个性化需求带来的最后一公里机遇

  大工业时代是生产供给决定,有什么样的东西你就卖什么样的东西。但是到了后工业时代,是由需求来决定了。

  最后一公里,为什么这么重要?为什么这么热?为什么这么难?难是因为它贴近客户,带来了非标准、定制化,带来了客户的特殊性、差异性。这件事怎么解决?对全世界来讲,都是一个难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的经济到了一个后工业时代,变成了需求决定。大工业时代是生产供给决定,有什么样的东西你就卖什么样的东西。但是到了后工业时代,全世界的经济都变了,由需求来决定了。在制造业里出现了一个典型的矛盾——大规模定制。怎么解决这件事?用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无法解决,传统的工业化就是“规模化、标准化”。但是今天这条路行不通了。

  那标准化、规模化会不会失效呢?不会失效,只是不够用而已。所以能用标准化、规模化解决问题的依然用。但是这两条肯定不够,因为新的价值在个性化、柔性化、定制化,这个价值越来越明显,是传统办法没法解决的。

  ●  物流不是合出来的 恰恰相反是分出来的

  最后一公里的配送网络,不一定是高度整合、统一和垄断的。整合资源、统一标准、覆盖全国甚至全世界,这是传统工业化道路希望看到的一个结果,这个传统工业化道路在物流商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要反思整合这个词。这个词在我们物流里,一直被当做第一理念,现在物流就是讲整合。其实现在看来整合可能不大,至少不完全适应这样一个需求引导、多元化的利益关系,碎片化的需求这样一个新时代。

  国际上怎么探索这件事情?有各种各样的理论、研究、思想,有的叫新的产业革命、第三次产业革命,德国叫工业4.0,中国长期以来的政策叫作“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大体思路是差不多。实际上按照德国工业4.0的说法来讲,是两条:(1)智慧生产。(2)智慧工厂。“智慧工厂”实际上讲的是资源怎么组织,不一定是大集团,是大家合作的方式,共用资源。智慧生产是流程中间的组织方式,适应多变、柔性。小企业能干大事,讲的是“协同”。所以开出了一个药方,就叫作“协同”、“共享”。

  未来的世界应该朝着这个方向走,而不是单纯的沿着传统的工业道路,求规模、求标准,靠资本纽带,然后一层层的层级管理、垂直管理。这是原来的成功经验,但是我们现在看到充分的分工、充分的合作,扁平化,去中心化,开放,互利,这些理念开始越来越多。

  在今天的案例里也有很多这样的萌芽或者这样的理念,或者这样的尝试。尽管可能还不是主流,但是这个趋势已经看出来了。因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仍然是个性化需求、定制化需求、碎片化需求为主。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可能就是共享资源、协同流程。对于物流来讲,我认为应该是新一轮分工合作的机会。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分合之道。也正因为它简单,所以至今可能大家都不认为它是一个独立的方法。大家的认识也不完全一致,但是今天我看的越来越清楚,就是物流的基本的方法是分工合作。

  我认为物流不是合出来的,恰恰相反是分出来的。首先,物流是从制造业、农业、商业里分离外包出来的业务。其次,物流的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再次分开,有靠资源挣钱的,有不靠资源轻资产挣钱的。前者可能是工业化的因素多一点,后者可能是后工业时代靠知识、靠人才、靠信息等等这样的一种新的道路,差异化的服务。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在业务流程里,越来越多的模块化,并且把一部分模块尽量外包。也许是仓储部分,也许是运输部分,也许是包装部分,也许是装卸部分。总之一个流程,一定会被分解,分解的结果是可以开展更多的分工合作。最后,分工就是我们的需求,只有走向集中单元化,才真正变成物流的高效率,才有更多的分工合作的机会,才可能用上现代的装备,自动化的技术和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

  所以我们看到整个物流的发展,“分”会起到很大作用,它是各种各样合作的基础,如果在这些分工上,在模块化上下足够功夫,会加速新一轮的分工合作,或是去适应碎片化需求、个性化需求这个时代的到来。我希望我们这样的平台,能够关注一下分工的问题。分工为什么分不好?其实在很多合作中我们会发现,合不起来的原因是分不清各自的责任和利益关系。很多的合作过程实际上是分清你干什么,我干什么,你拿多少,我拿多少。所以分合本是一家,“分”是基础,“合”不可复制,是个性化的。

  今天的案例里有很多这样的尝试,有用不完的车和库,交给别人来用。这种分工合作的深入,很大程度上是要靠社会去推动的。这里的道理怎么能够普遍起来?当然了,很重要的一环就是集装单元化,需求的集装单元化。这更需要人去推动,不是天然形成的。虽然我们已经有了集装箱、托盘这样的应用,但是这种方法并没有普及到所有的行业。只有每个行业,每个细分领域,都有自己集装单元化的应用,我们物流就大不一样了。

  ●  重新思考物流的一些基本规律、目标、方向

  事情背后可能会带有规律性、方向性,大家会容易取得共识。

  每个人听到的信息可能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我想大家都在想五年以后、十年以后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大概是个什么样子?是高度集中垄断,还是千万家在一起有分工、有合作,合作的过程中越来越流畅,效率越来越高等等。所以,这些事背后可能会带有规律性、方向性,大家会容易取得共识。

[NextPage]

相关新闻

2020-03-30 17:50:11

发改委:开展首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于2020年3月16日印发《关于开展首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要以构建国家层面的骨干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为目标,以整合存量冷链物流资源为主线,重点向高附加值生鲜农产品(包括果蔬、畜禽、奶制品、水产品、花卉等)优势产区和集散地。

2019-09-09 09:06:32

收费公路车型“新分类”将给行业带来较大冲击

前我国高速公路普遍实行货车计重收费,主要是为了避免车辆“大吨小标”,并通过经济手段遏制超限超载,但由于计重收费需要停车称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收费站通行效率和货车ETC推广。随着我国治超工作的持续深入推进,高速公路严重违法超限超载得到有效遏制。在此背景下,国家决定将货车计费方式由计重收费调整为按车(轴)型收费,以实现不停车快捷通行,促进物流业提速增效的目的。我国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从2012开始实

2019-08-14 14:22:20

递哥产品宁波上市 打通“最后一公里”生态圈

8月13日,浙江宁波,“让快递告别三轮时代·递哥产品区域上市发布会”隆重举行。继成功登陆深圳之后,递哥此次在宁波登场,不仅将助力当地完成物流和快递行业在末端配送领域的装备升级,也将成为新能源物流车广泛应用的典型样本。 以递哥8Kwh版为例,其指导价为3.59万元,首付仅为2980元,低于一台电动三轮的市场价格。未来福田汽车规划开发的是3个平台、16款产品,最高续航360km,最多载货3立方,最大

2019-07-22 09:30:48

10月起,未经同意把包裹放快递柜将受处罚

2019年7月19日,据国家邮政局网站消息,日前,交通运输部公布了《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自2019年10月1日起施行。

2019-07-15 17:28:40

​2019年6月份公路货运效率指数93.66

2019年6月份,公路货运效率指数93.66,低于基准数(100)6.34个指数单位;比上个月下降了2.16个指数单位;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24个指数单位。

2019-07-12 09:46:24

城市配送新选择 唐山上汽首款电动物流车正式上市

第十九届中国国际运输与物流博览会暨2019亚洲物流双年展”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唐山上汽客车有限公司推出一款创新概念的纯电动物流车,并举办了以“容万物、天地宽”为主题的新品发布会。这场发布会标志着唐山上汽客车有限公司的首款纯电动物流车正式上市。

2019-07-09 11:04:17

6月份中国快递物流指数为99.9%

 2019年6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快递物流指数为99.9%,比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从主要指标看,商务快件指数、农村快件指数和跨境快件指数环比均有所回落,反映当前经济活动较前期趋缓,但总指数小幅回升显示国内经济发展具备一定韧性和潜力。

2019-06-20 11:27:55

想要更优TCO?一个方案帮你搞定!——欧曼整车物流定制化解决方案助力轿运企业运盈升级

6月18日,2019全国汽车整车物流发展大会在山东烟台召开。会议邀请了政府部门、高等院校、主机厂、物流总包商、主流承运商、物流装备技术企业等相关单位,共计约300位整车物流行业专家与精英参会。

2019-05-30 11:43:43

深圳:新能源运营补贴申请 单车三年资助总额不超过 7.5 万元

5月27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发布了《深圳市纯电动物流配送车辆运营资助项目申报指南》

2019-05-28 10:25:58

城市物流配送用什么车?选ta就对了!

电子商务市场繁荣,带动了城市快递物流业的迅猛发展。蓝牌轻卡因为运输便利、城区通行、营运成本低等种种政策法规、货物运输上的便利性,而成为城市物流配送用车的主力军,受到广大运输人的欢迎。

图片新闻

MORE >

数看车型

MORE >

数看卡车

数看客车

品牌查看

MORE >

卡车品牌

客车品牌

热点新闻

MORE >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专题报道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