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卡车联盟》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汽车市场不仅对国外整车制造商有巨大吸引力,对于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来说,更是一个淘金热土。跨国零部件巨头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都无意外地采取了绝对控股的方式。在外资零部件企业的冲击之下,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向上突围的“玻璃天花板”愈加明显。
外资加速扩张
近年来,中国逐步放开了汽车零部件企业股比限制,越来越多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在中国设立独资企业。目前,全球排名前100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中有70%已来华开展业务,在中国大陆进行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外资企业超过1200家。同时,德尔福、电装、住友、美国德纳、法国法雷奥、日本富士通电子等零部件跨国巨头竞相在中国扩大投资规模。
与整车合资政策不同,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外资在中国投资汽车零部件没有股比限制,中国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给相关零部件行业带来无限商机,于是,外资企业接踵而至。
近年来国内新批准外商独资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项目数量高于合资数量。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管理,但对本土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的抑制作用也十分明显。
在意欲扩大中国业务的跨国公司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选择合作目标企业,必须绝对控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预期收益必须超过15%。”这句话同样可以看作是外资零部件企业在中国实行并购的原则。这个原则被多次用到了我国自主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身上。
除了限制合资公司的中方母公司外,外资零部件企业同时对合资企业也玩起“心眼”。几乎所有的汽车零部件中外合资企业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只负责生产,其他事宜一概不管,也不能管。这是外资零部件企业控制产业链导致的。为了控制产业链,合资公司关键岗位一律由外方工作人员担任,中方人员大多在执行环节任职。合资公司只是外资在中国的工厂,只允许拥有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其他如零部件采购、研发、物流、销售等环节都由外资牢牢把持。这样做带来的影响是,负责生产的中方不能学到核心技术,而利润率更高的其他环节与中方无关,中方永远成为外资的附庸。
外资恶意竞争加剧
跨国公司恶意合资合作的事例也不在少数。例如博世,当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ABS批量生产,冲破了由跨国公司控制的中国市场ABS价格体系时,博世找到了亚太,提出与其合资,向亚太引进最先进的ABS技术,但前提条件是博世控股,并且几年之后中方所研制的ABS不能再生产。这与博世限制威孚的方法同出一辙。一旦亚太答应合资,就必须放弃已经掌握的ABS技术,转而采用博世技术,在进入博世体系的同时,也丧失了自主的权利。很显然,对于在某些领域已经具备一定实力,对其产品的市场地位已经产生一定威胁的我国自主零部件企业,外资零部件企业都是采用合资进而谋求控股的方式进行控制,之后让合资企业亏损,将利润向外方转移。这样既消灭了潜在的竞争对手,又获取了高额利润。
外资轮胎公司近年来在华快速扩张,以外资公司为主的合资品牌轮胎企业已占据中国轮胎市场主导地位,本土国有重点轮胎企业50%被外资并购,国内子午胎市场80%以上份额被外资轮胎厂商占据。跨国轮胎巨头的步步紧逼,使本土轮胎企业的生存环境空前恶化。本土轮胎企业纷纷被外资控股或兼并,只是近年来外资大肆并购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龙头企业的一个缩影。尤其在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本就具备着全方位优势的外资零部件企业用合资合作的手段,遏制我国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的发展,甚至以此对我国自主零部件企业进行打击。
本土企业承压
目前的现状是,由于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中国自主品牌零部件只能用资源、廉价劳动力来争取市场份额。不少跨国零部件企业来中国发展,主要是看中新兴市场的潜力,其利润率高于成熟市场,而且利润率的增长比例也高于销售额的增长比例。
商务部的2010年统计显示,在汽车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ABS、微电机、安全气囊等零部件产量中,外资企业所占比例分别为100%、100%、91%、97%和69%。由于国内本土汽车零部件厂家在利润更高的高端产品领域缺乏竞争力,当车市出现需求波动时,经营业绩直接受影响。
从今年前三季度营收排名前20家的汽车零部件上市企业财务数据来看,今年前三季度,20家企业中,多数企业营收和净利润增长,但其整体营收和净利润却均出现下滑。20家企业的营收同比下滑3.7%至1688.55亿元,净利润同比下滑近两成(19.4%)至96.49亿元;平均净利率为5.7%,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
[Next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