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晨旗下的中华轿车、华晨宝马、金杯汽车一直是其发展的三驾马车。但近年来,华晨只能依靠华晨宝马与金杯汽车养家,其自主品牌中华轿车却成了最“蹩脚”的一个。
8月29日,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华晨”)在北京推出中华H530。此时,距离中华上次推出新车,已过去两年。
华晨旗下的中华轿车、华晨宝马、金杯汽车一直是其发展的三驾马车。但近年来,华晨只能依靠华晨宝马与金杯汽车养家,其自主品牌中华轿车却成了最“蹩脚”的一个。2011年,是中国汽车业步履维艰的一年,也是华晨曲折难行的一年,中华轿车能否“中兴”决定着它的未来。
只有中华轿车在拖后腿
目前,华晨直接或间接控股华晨中国[6.22 -4.46%]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华晨中国”,1114.HK)、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600609.SH)和上海申华控股[3.22 0.00%研报]股份有限公司(600653.SH)三家上市公司,整车业务主要包括中华轿车、华晨宝马和金杯汽车。
主打轻型客车和轻型卡车业务的金杯汽车不用华晨太费心。金杯轻卡在全国排名已上升到第四位,市场占有率突破12%。金杯海狮轻客连续14年位居轻客行业销量第一,市场占有率超过50%,在部分市场甚至达到70%,目前金杯海狮轻客的市场保有量已经超过100万辆。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轻客市场规模也在扩大。金杯汽车的稳定发展为华晨立足市场提供了基础和资金。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5月,生产BMW 3系和5系两个系列共15个车型的汽车。近年来,随着国内豪华车市场的兴起,从前并不叫座的华晨宝马销量开始攀升。2009年,华晨宝马销量达43702辆,同比增长近30%。2010年,华晨宝马的增幅超过50%。今年1—7月,华晨宝马的销量劲增112.7%。
与金杯汽车和华晨宝马相比,华晨的自主品牌中华轿车却经历了一波三折。2002年8月中华车型正式上市销售。中华轿车与宝马轿车在涂装线和总装饰线检测、质量体系检测等方面实现共线生产,全面采用了宝马生产工艺中的质量控制标准及体系,从而使新中华的品质在根本上有了提高。推出尊驰和骏捷后,中华轿车销量开始快速攀升。然而,2007年以后,华晨陆续推出的中华酷宝、中华骏捷Wagon、中华骏捷FRV、中华骏捷Cross、中华骏捷FSV等车型,市场表现均十分平庸,以至于华晨中国2009年因中华轿车业绩不佳亏损16.4亿元,不得不将中华轿车剥离给华晨集团,只保留了金杯和华晨宝马业务。
如果只看总体数据,1—7月,受到限购、刺激政策推出等多重市场因素影响,华晨的轿车销量下降10.7%。但从分项数据看,中华轿车同比下降79.48%,骏捷下降37.75%,依然没能改变颓势。
对于集团内的这种情况,华晨董事长、总裁祁玉民也对媒体坦言,金杯和华晨宝马的发展一直很稳健,可以用这两个业务上的收入发展中华轿车。
内外交困
中华轿车怎么了?
汽车分析师张志勇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华晨自身的问题导致的。在研发上,华晨汽车在中华骏捷推出大卖后并没有趁热打铁,陆续推出更多的适合市场的新车型。没有新产品,就无法让消费者持续对企业产生关注。新产品的缺乏直接反映的是华晨的研发速度缓慢。
张志勇还指出,这与华晨研发人员的频繁变动不无关系。华晨汽车花大力气培养起来的研发人员,不断被同行挖走,严重影响了研发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研发思路的一贯性。
从华晨近几年推出的车型中华骏捷FRV、中华骏捷Cross等车型看,这些车没有形成明显的价格差距,价位都比较集中,造成相似的车型之间的同门竞争,而不是像其他自主品牌一样去开拓新的市场。
另外,汽车行业分析人士宇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营销措施不力,也是导致中华汽车[62.50 -0.48%]销售不畅的重要原因。很多消费者认为中华轿车的不少车型定价偏高,而且对市场变化缺少灵活、快速的反应。
中华轿车一蹶不振还不能只归咎于自身问题。2009年初,《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圈定了四大四小的产业格局,并亮出了鼓励国内汽车集团公司之间进行并购重组的底牌,没有入局的华晨陆续传出与北汽、广汽、一汽等重组的消息。这一方面显示出在中华轿车的“不良”表现下,华晨的尴尬地位;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后者的眼中,华晨依然是块“肥肉”。不算华晨宝马和金杯汽车两块优良资产,仅中华轿车这一自主品牌轿车的生产平台,便足以让它们垂涎。
“中华宝马”
对国内汽车集团来说,发展自主品牌是企业发展的最终方向。虽然华晨宝马发展不错,但终究是合资企业;金杯发展稳定,但终究是商用车,市场容量不大。华晨要改变在汽车行业的尴尬地位,就必须在中华品牌上有所突破。
2011年8月29日,“沉寂”了两年的华晨推出中华H530,向外界再次表明华晨汽车做好中华品牌的决心。这款新车是搭载1.5升涡轮增压发动机的车型,是华晨在自主研发上的成果。
这款车借鉴了宝马车型的设计元素,前进气格栅采用“双肾型”,并有镀铬材质作为装饰。据华晨汽车一位不愿具名的内部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按照计划,中华H530应该在去年就推出,但华晨又用了一段时间去“雕饰”细节。从几大门户网站的关注看,中华H530位居关注榜的前列。但其销量走向如何,还得靠销量说话。
一款新车显然不能救中华轿车于水火。有消息指出,华晨欲购买宝马老3系平台用来生产中华的中高端品牌车,这种做法与上汽发展荣威和名爵的思路类似。当《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向华晨方面求证此消息时,对方未予正面回应。
分析人士指出,这表明华晨已经意识到中华轿车在品牌影响力上的不足,要提升品牌,就需要向中高端方向发展,中华H530就是一款承前启后的车型。“未来中华品牌的每一款车都会高于H530。”华晨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邢如飞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未来华晨的表现如何,需要时间检验。“沈阳政府表示再给予华晨十年的时间。”祁玉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华晨有句口号:打造中国的宝马。十年内,中华能否做成中国的宝马,这是华晨的期待,也是华晨的难题。
[NextPage]相关新闻
2025-04-16 09:11:25
共探产业新未来!2025中国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大会精彩开幕
2025年4月11日,第八届中国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大会在中国成都隆重开幕。本次大会由电车资源、绿色重卡主办,汇聚了来自新能源商用车领域的众多专家、企业代表,围绕着新能源物流、重卡等细分领域,通过多场主题论坛、分享会、峰会及颁奖典礼等活动,深度探讨产业发展趋势,共商行业发展大计。
2025-04-16 09:06:51
谋新篇,启新程!第八届中国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大会圆满落幕!
4月12日,为期两天的2025第八届中国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大会在四川成都圆满落下帷幕。
2024-12-18 08:57:07
2024第八届绿色城配大会暨新能源重卡运营大会精彩开幕!
12月14日,“2024中国新能源重卡运营大会暨第八届中国新能源物流车绿色城配大会”在广州隆重开幕!
2024-12-18 08:46:59
价值重塑、创变突围!第八届中国新能源物流车绿色城配大会圆满落幕
2024年12月15日,备受行业瞩目的由电车资源主办的“2024第八届中国新能源物流车绿色城配大会”在广州圆满落幕。作为新能源物流车行业的“风向标”,本届大会以“内卷下的价值重塑与创变突围”为主题,吸引了来自行业专家、物流与商流大咖、全国经销运营商、货运平台巨头、主机厂、核心零部件企业精英以及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士等600人参与,近30款产品参展,并获得超10万人次的在线直播关注。
2024-11-19 14:39:06
长安凯程品牌战略全面焕新,开启数智新能源商用车新篇章
在电动化、智慧化、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商用车领域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11月15日,在第二十二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盛大启幕之际,长安凯程举办“数智商用 向新而行”品牌战略发布会,加速向数智新能源商用车科技品牌转型。长安凯程将依托长安汽车“香格里拉、北斗天枢、海纳百川”三大计划形成的技术优势,逐步在商用车上应用搭载高性价比技术,实现商用车与乘用车科技平权,让全球商用车用户享受到技术进
2024-11-16 12:02:38
一张图看懂长安凯程品牌战略发布会
2024-10-14 10:42:15
会议通知|“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预测云论坛”邀请函
2024年,汽车行业正面临巨大变局,全球经济放缓,消费者需求和购买力发生显著变化。碳中和目标的推进和政策调整,给企业带来不少挑战,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虽前景广阔但压力巨大。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科瑞咨询将举办第六届中国汽车产业趋势预测研讨会,分析宏观经济、政策法规、乘用车、商用车和新能源市场趋势预测,并对商用车各热点市场进行深入研究,洞察市场机会,
2024-09-26 15:05:25
硬核擂台 荣耀之战 | NEVC2024第九届挑战赛隆重开幕!
9月23日,由电车资源主办、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的“NEVC2024第九届中国新能源物流车挑战赛”在重庆机动车强检试验场隆重开幕。
2024-09-26 14:56:03
科技降险、无人驾驶、智能与安全、重卡...... 2024中国新能源商用车技术大会讲了啥?
9月24日,由电车资源主办,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商车研)提供技术支持的2024中国新能源商用车技术大会在重庆隆重召开,本届技术大会以“向「新」发力,以「质」为先”为主题,来自物流车/重卡主机厂、零部件企业、自动化技术应用企业等22+行业大咖、技术专家,围绕新能源商用车市场新需求、正向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关键零部件技术发展趋势等热点话题展开分享,为大家描绘了新能源商用车未来
2024-08-01 19:28:32
新能源物流车哪家强?NEVC2024挑战赛等你来揭晓
近年来,新能源物流车市场渗透率不断增长,应用场景持续扩大。车企的竞争能力也逐渐向广度、深度双向延伸,市面上推出的新能源车产品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