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获得了很大的成长。自主品牌汽车已经在中低端轿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正逐步实现向高端车型的转移,并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的主力军。随着中国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从投资和资源驱动阶段向技术创新驱动阶段升级的关键期,消费需求取向和政策导向也日益趋向自主品牌。但自主品牌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表现并没有和自主创新同步增长。2007年与2006年相比,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出现下降。虽说有产品结构调整的因素在内,但自主创新活动的市场检验仍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企业的机制仍然存在缺陷。国外的经验表明,技术创新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本身,它还包括了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目前中国汽车产业依然是国有经济为主导,企业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虽然全行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不少,但管理和组织方面的创新活力仍然不足,中国汽车企业技术创新的内生机制仍然有待完善。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创新文化氛围还不理想。目前来看,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所需的人才、技术和资金等硬件投入逐年增加,但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文化和制度软环境仍不尽如意。汽车产业创新是以实践性和积累性为特征的,有创新也就意味着必然有失败,失败往往和创新相伴而生。因此,建立容忍失败的创新文化,是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首要问题。目前来看,中国不少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在积极地进行自主创新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创新文化和制度软环境的建设。
中国汽车自主创新在产学研结合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2007年汽车产业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各项资源性因素中,产学研合作资源最为缺乏,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结合”平台。(据中汽协2009年《中国汽车产业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整理)
1.自主开发渐呈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产业逐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混合所有制为主导形式的格局。在开展自主创新的实践探索中,多种所有制成分的整车企业基于自身战略资源,形成了自主创新要素的不同组合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创新类型。中国汽车企业的自主创新可大致归纳为下述四种类型:1.对外合资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一汽、上汽、北汽、广汽、福汽等大型汽车集团通过与跨国汽车公司加强合资合作获得在国内汽车产业中的主动权,同时利用跨国汽车公司的力量,发展自己的研发能力。合资汽车企业积极从跨国汽车公司引进整车和零部件生产技术,通过人员交流与培训等方式引进管理经验,实现了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了技术水平。尽管受体制等因素制约,一汽、上汽等大型汽车集团进行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不如奇瑞、吉利等内资企业强,但近几年在市场竞争压力增大、国家创新政策引导作用增强等因素的影响下,自主创新的外在压力增大,内在动力增强。一汽、上汽等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自身积累,逐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研发能力。这是一种通过合资合作积累资本、人才和经验、渐进式发展的自主创新类型。
2.内资驱动、完全模仿升级为自主创新
奇瑞、吉利等内资汽车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外在市场压力和内在动力都很强,具有很强的自学习能力和创新冲动,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大大高于国内平均水平,奇瑞汽车公司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直维持在6%以上,吉利汽车公司也维持在6%左右,这与国外汽车公司5%~6%的研发强度相当,而中国多数汽车企业研发强度一般仅在1%左右。
作为汽车领域的后来者,奇瑞、吉利等企业都是通过逆向开发、模仿成熟技术迈出第一步,然后与发达国家的汽车设计公司进行技术合作,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汽车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吸引国内外汽车人才,广泛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逐步具备了整车造型、车身、底盘、汽车附件、发动机、变速箱、整车电子电器等开发设计能力,实现了从完全模仿到正向开发再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可以说,奇瑞、吉利等企业在提升生产能力和装备能力的同时,自主创新能力有了长足发展,目前初步形成了具有国际水准的技术开发平台,跨越了模仿和“低价取胜”阶段,推出的自主品牌轿车得到了市场认可。
3.以我为主、积极利用全球资源
长安汽车、江淮汽车、天津一汽夏利、中国重汽、江西昌河等汽车企业积极与跨国汽车企业进行合资合作,借助国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本、管理、技术、知识等资源来发展自己,但在与外方合资合作过程中,这些企业掌握主动,以我为主,不仅要掌握核心技术更要具备自主开发的核心竞争力。长安、江淮等汽车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的渐进式升级构建“以我为主”的自主创新体系,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取得了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