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送礼车堵瘫北京说起
中秋节前夕,在一场秋雨的洗礼下,整个北京城几乎限于瘫痪,北京街头沦为了全球最大的停车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很多媒体均有探讨),但有个比较有趣的说法是,众多的送礼车成为压垮北京城交通的最后一根稻草。
记者相信“送礼车堵瘫北京城”的说法有一定道理。拿记者所居住的广州来说,每当重大节假日来临之际,街道异常繁忙地穿梭着广州市外的车辆,原因不用多说,这些车辆很大一部分是来送礼的。广州只是作为广东省的省会,已经深受“送礼车”之苦了。何况是作为全国首都的北京,送礼车辆更是浩浩荡荡了,仅附近的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的进京送礼车就有够北京受了。
当然,有人会骂这些送礼车辆是腐败分子,加剧了大城市的拥堵,其实也不能完全怪他们了。谁叫这些大城市成为太多的“中心”,掌握众多资源。就拿北京来说,城市人口不断膨胀,每天新增上牌量在2000辆以上,这样的发展速度怎能不堵呢?北京在发展公共交通方面也不遗余力,公交车和地铁规模在全球名列前茅,但仍然到处拥挤,原因就是城市集中了太多的人口。
现在稍大一点的城市都面临堵车问题。纵观全球,但凡人口众多的城市,交通都不容乐观,人口数量名列前茅的城市如墨西哥城、孟买、纽约等都以拥堵出名,发展公共交通只能缓解一时之渴。
因此,解决交通拥堵的首要任务是控制人口数量,降低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也就是说将过分集中的“中心”功能分解出去。举个例子,美国行政中心设在华盛顿这个小城市,并没有影响美国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北京还可以将部分经济中心的功能转到旁边的天津。以此类推,作为省会城市,也可以将部分“中心”功能划分到下面中小城市,分担一部分功能,甚至有人建议称,将广州的部分功能搬到粤北,以带动粤北的发展。当然,要给大城市减负是一件长期的工作,因此,住在大城市的居民,注定是要再过拥堵生活了。(王灿彬)
治堵难 领导带头不难
北京连日聚“堵”,已经成为了全球闻名的“堵城”,下班在路上堵上四五个小时,那都算是常事。前不久《车天下》去上海参加本田节能竞技大赛,也见识了世博期间的上海不一般的“堵功”。至于广州,逢雨必堵,已经成为了惯例。看来,城市拥堵已经成为了车主的最大心头痛。
可是,你要说城市管理者没有处理,那可真是冤枉他们。就拿广州来说吧,跟着北京学的单双号限行可是搞得不亦乐乎,BRT虽然是有一小段,但也是花了大价钱的作品;至于说路面,那更是经常修补,没事就挖个坑重新铺一遍——你看看,咱不是做了挺多工作么?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大城市还是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成了个“大型停车场”,这叫领导们情何以堪?
那么,到底是什么问题呢?你看吧,车辆保有量大,咱领导已经单双号一刀切了,都不带犹豫的;路面不平整车跑不快吧,咱经常修的呀;城市公共交通不够发达,那咱不是地铁都修到花都番禺了么……怎么治堵就这么难呢?
要我说,还是请领导们带起头来吧:单双号是限行了,可是又限得住哪个领导啊?即便专车调配不过来,还能管别人借吧,总之日日早晨司机依然毕恭毕敬在领导楼下等着啊。再说,这路能凑合走就别一会折腾花坛,一会折腾水管的,能挖一次把问题都给解决了么?又不提前给老百姓打个招呼,大家一窝蜂地还往坑洼路上去,能不堵么?哦,对了,说到公共交通,咱知道修地铁造价高,那能不能拜托规划的时候,将地铁站规划到便利居民的地点?您说人出个门坐地铁,在广州这么热的天还得先走上半小时,谁天天受得了?还有BRT,咱要修就一次修长点儿行不?那么一小截儿,又不是坐到哪儿都通的,那一小段通有什么大意义呢?所以说,别怪老百姓抱怨多,谁不愿意开车顺顺当当舒舒心心的,首先啊,还得让领导先体验体验民间生活,再来考虑治堵的事儿吧! (陈鑫欣)
一帘“塞”梦
“最新城市报道:最近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正在流行。由于我国主要城市道路已被各种汽车塞满,严重丧失通行能力。人们开始自发的在汽车上吃饭、工作、睡觉。这种既省去租房费用、又可享受自然风光的新一代马路‘蜗居’生活正在被买得起车却供不起楼的‘穷车族’们追捧……”
“铃——”我一大早被闹钟惊醒。匆匆忙忙刷牙洗脸,换衣服,拿上昨晚买的牛奶面包赶紧下楼,找到不久前花了不到两万元买的新款座驾,着车出门。
“吱——!”
眼睛有没有看路的!这么堵还加塞!真让两车撞上了,这路还让人走不?!忍不住对旁边开车的冒失鬼嘀咕几句,收拾心情,正准备加油门往前冲过红灯,发现没戏了!前方路口严重堵塞。
五分钟、十分钟过去……前方刚还能挪动两步的密密麻麻车龙开始纹丝不动。看看旁边座上的牛奶面包,先吃!
吃饱喝足。看看前方,一辆警车艰难地见缝插针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