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内卡车领域的合资合作大戏可谓层出不穷。
从年初福田与戴姆勒签署商用车合作协议,到年中中国重汽与曼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及一汽集团与美国通用成立合资企业,再到最近传出的江淮与美国NC2签署中、重卡及发动机合资合作框架协议,一连串中外“联姻”令人目不暇接。而稍早一步合资的广汽日野,也于近日发布首款车型―――700系列重卡。
洋品牌卡车在华水土不服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卡车行业的发展壮大,看好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不再满足于单纯转让技术,纷纷在我国寻觅合资伙伴,随后出现了一批中外合资合作卡车企业。
由于外方掌握产品技术,有较多话语权,在合资公司的经营过程中往往以贸易取向为主,轻视甚至根本不想向合资企业导入技术,只想通过组装产品赢利。但是,组装的洋品牌重卡不仅价格高,而且不适应中国国情,用户不买账。结果,合资公司经营业绩不佳,有的甚至以失败告终。
调整姿态与中方伙伴携手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欧洲卡车累计销售约127万辆,同比下降35.6%,我国卡车销量约为167万辆,同比增长30.96%。在全球卡车市场普遍疲软的情况下,一枝独秀的中国市场令外国卡车巨头分外眼红。与中方伙伴携手,无疑是提升经营业绩、降低风险的上策。
以2007年上汽依维柯红岩公司成立为标志,在新一轮合资合作潮中,国际卡车巨头显然吸取了在中国强势推广高端洋品牌重卡失败的教训。他们意识到,尽管中方产品的技术水平目前不够先进,但凭借性价比优势拥有巨大市场,令其难以抗衡。因此,新一轮合资合作潮与以往相比,呈现出诸多不同之处。
卡车行业分析师杨再舜指出,在本轮合资合作潮中,外资巨头不再坚持以组装、销售洋品牌卡车作为合资重点,有的选择了双品牌路线,如上汽依维柯红岩、广汽日野既生产中方品牌产品,又生产外方品牌的高端重卡;有的集双方优势资源全力打造中方品牌产品,如福田和戴姆勒的合资,不仅完整保留福田品牌,戴姆勒还承诺将福田汽车推向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