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认为,燃油汽车可随时加油,加一次油一般可行驶约400公里;目前使用锂离子电池的普通轿车一次充电能跑160公里就很不错了;而好的燃料电池汽车加一次氢可以跑600多公里。
预计全球2015年将小批量生产氢燃料电池车。到2030~2040年时,氢燃料电池车会全面开花。
8月初“曝光”的《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草案(下称《规划》),目前正在各相关部委征求意见并进行修改。
根据《规划》,未来十年,中央财政将投入上千亿元,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未来消费者买纯电动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车辆购置税、车船税等或免征。
在这份备受关注的《规划》中,引人关注的一个焦点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目标是最终实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同时将加快研发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据此,业内人士认为,这也意味着燃料电池车还是得到了国家的认可。
而在6月1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之后,国内车企一窝蜂地扎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纯电动汽车的研发。这一度让燃料电池车生产企业感到前景“迷茫”。
《规划》显示,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详细目标是,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市场规模达到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等)保有量达到500万辆。其中可见,氢燃料电池车也是500万辆新能源车保有量中的重要组成成员。
不仅中国,海外汽车巨头也正加紧研发推出氢燃料电池车的步伐。丰田美国销售公司已经宣布,丰田的燃料电池车将于2015年上市。据了解,除丰田外,通用、戴姆勒、本田、现代等多家全球知名汽车企业也将氢燃料电池车在美国的上市时间定在2015年。
这都意味着,已经快被遗忘的氢燃料电池车即将重出江湖。
早报记者了解到,在此之前,由于业内普遍认为氢燃料电池车的付诸实施还很遥远,多数车企则把重点转移到了纯电动车上,一些从事氢燃料电池研发的企业因为“烧”不起钱,没能“捱”到曙光来临的那天,已经悄然退出了此行业。
不过,早报记者同时发现,上海是目前国内氢燃料电池研发企业的聚集地,仍有多家企业通过创新、摸索,以商养研,成功探索氢燃料电池的商业化之路。
其中,上海新源动力有限公司、上海攀业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上海从事氢燃料电池研发的一“大”一“小”代表性企业。近日,早报记者走访了这两家企业,以“解密”它们为探索氢燃料电池的商业化之路所做的努力。
上海新源“赢得”上汽入股
早报记者了解到,在经过约10年的“大浪淘沙”后,仍有一些氢燃料电池研发企业坚强地“活着”,并且正在氢燃料车商业化的道路上越活越滋润。
在上海世博会上,穿梭在世博园内的196辆氢燃料电池车让人印象深刻。据了解,其中40辆用于接待贵宾的轿车,用的正是上海新源动力有限公司生产的氢燃料电池。此外,世博园内还有2辆大巴采用的也是该公司提供的氢燃料电池。
上海新源动力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车用燃料电池系统集成安装、调试、运行、数据采集/分析、现场服务。其母公司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是“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国内第一家专门从事燃料电池技术研发、产业化开发和商业化开拓的高技术股份制企业,是国内技术、人才、资金、实力最为雄厚的行业龙头企业。
“在世博园内100多天试运行下来,这些车获得的反响非常好。”上海新源动力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军告诉早报记者,今年11月举行的广州亚运会上,也将可能采用一些氢燃料电池车进行示范运行,届时上海新源也可能会为这些车提供氢燃料电池。
据介绍,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由上海新源提供动力的4辆燃料电池轿车和1辆大巴车也参与了运行,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新源动力公司在燃料电池行业的领先地位,也吸引了汽车巨头上汽集团的注资。据胡军介绍,2007年,上汽集团正式入股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持股40%,成为新源动力的第一大股东。
风投看上攀业氢能源
与上海新源相比,上海攀业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年销售额只有两三百万元的小公司。但是,就是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自2006年1月成立后,在当年5月份就找到了第一个客户,之后3年时间里一直处于不亏不赚的状况。到今年3月份,该公司成为同行业中第一家真正拿到风险投资的公司。
攀业氢能源总经理田丙伦日前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透露,在行业内排名前三的风投公司——北极光创投基金在“追踪”攀业氢能源一年多后,在今年3月份投入了300万美元(约2000万元人民币),成为攀业氢能源第三大股东,并表示今后会根据攀业氢能源的发展再追加投资。
可查资料显示,北极光创投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