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搜 索

廓清G-BOS迷局

2010-08-11  新闻来源:汽车商业评论  新闻作者: 葛帮宁  新闻编辑: Elaine

  单纯依赖微笑曲线最底端的制造所获得的附加值最少,所以它加重了在服务方面的权重。

  焦灼等待4个月后,2010年7月27日晚,助力客车运营管理大变革的海格客车G-BOS智慧运营系统(以下简称G-BOS)终于在深圳撩开面纱。除了主角G-BOS外,相信关注这家企业的媒体人还会注意另外两个细节:

  一是素来不喜抛头露面的苏州金龙总经理吴文文的身影出现在揭幕仪式上;二是在新闻物料里,一反传统的海格力斯卡通人物低调登场——前者足见苏州金龙对该次活动的重视;后者则使重新梳理的海格品牌暂露冰山一角。

  苏州金龙为何要在新闻通稿里刻意淡化这两个新闻元素?可以想见的理由是,彼时彼地彼场合,它没有必要去抢G-BOS的风头,否则,人们会错以为海格力斯是G-BOS的形象——它实际上是海格客车的品牌形象。

  另一方面,按照苏州金龙的一贯做法,它并不喜欢大张旗鼓的宣传方式,更喜欢在潜移默化中让客户悄然接受。从苏州金龙到海格客车,从“人”字形LOGO到形似海浪的斜“H”形LOGO,概莫能外。

  一个最普遍的评价是,最近两年来,苏州金龙品牌形象并没有与它在客车行业中所处的亚军地位相匹配,反而可能有滞后之虞。而在人们印象中,在传统“三龙一通”阵营里,苏州金龙无疑是最年轻,成长最快。

  但就是这样一家朝气、新锐而富有激情的制造商,其向外界呈现的“安全为本”品牌理念却不由自主地让人联想起诸如老成持重这些字眼——想想这两者的强烈反差吧,年轻的苏州金龙跟稳重的VOLVO有多么不同。

  在此视角下,品牌已成为苏州金龙木桶上最短的那块短板。品牌形象势必要改,但怎么改?往哪个方向改,却大费匠心。

  推出智慧客车概念显然是第一步,尽管造势阶段比预期时间延长了近两个月。在部分“批评家”眼里,G-BOS只是个概念陷阱——事实是,苏州金龙在那段时间正埋首于G-BOS在全国的推广工作。亮相前,这套系统已被安装到投入运营的近500辆客车上。

  G-BOS适逢其时,苏州金龙对外解释“早了不行,晚了就会落后”的理由与其三大特色“智能化、电子化、信息化”有关。

  先来看智能化,在公铁竞争的严峻现实下,国内客车运营商都急于寻找效率改变方式。怎么向管理要效益?要么是依靠积淀下来的管理经验;要么是寻求更好的管理方法,G-BOS正是这样的管理工具。

  其次,客车制造就像家装艺术,按照传统打法,很难形成产品差异化,此问题已越来越困扰着“三龙一通”的发展。惟一的改变,可能就是客车电子技术的应用。

  再次,所谓信息化,简单来看就是3G时代的来临,网络传输使包括视频在内的海量信息的传输成为可能。

  当然还有一种解释。这几年,苏州金龙一直在推动的内部管理,如在零部件条形码识别、零部件清单和物料管理上实现的信息化建设成果,为这套系统的诞生提供了前提。

  谁先抢位谁就是主角,这就是市场的游戏规则。仔细分析苏州金龙推出G-BOS的用意,无外乎以下三点:一是促进销售,这一点无庸置疑,G-BOS当成为海格客车产品的一个独特卖点;二是巩固客户关系,G-BOS带给客户的使用体验,假以时日,将使其成为一种依赖和习惯;三是提升品牌,从“安全为本”到“智•赢未来”,苏州金龙需要G-BOS将品牌落地。

  但只有这三个解释还不够,它回答不了另外一个问题:G-BOS会给客车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造车10年,苏州金龙已逐渐意识到,单纯依赖微笑曲线最底端的制造所获得的附加值最少,所以它加重了在服务方面的权重——G-BOS一定程度上预示着苏州金龙的商业模式转变,“除了制造,还有服务”,也许是第三方合作,也许是资本联合,方式多种多样,结果将可能是一座巨大的金矿。

  现在,主角已经登场,序幕也已渐近终结。它是否可以波澜壮阔?

[NextPage]

图片新闻

MORE >

数看车型

MORE >

数看卡车

数看客车

品牌查看

MORE >

卡车品牌

客车品牌

热点新闻

MORE >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专题报道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