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万达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原名贵州万达客车旅行车制造厂,是铁二局下属国有企业。
说起万达客车,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期,可以用“一车难求”来形容。当时,整个西南乃至西北部分地区的乡镇、山村公路上,最多见到的都是“贵州万达”字样的客车,在全国客车行业排名第四的成绩是万达厂最辉煌的“刻度”。
然而,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全国各地的高速公路纷纷建成,万达生产的适合山区使用的客车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为改变这一状况,万达及时开发生产了“大黄蜂”客车,但由于该车型沿袭了万达原有的设计理念,未能取得如期的市场反应。最终,企业仓促放弃了这一项目。
而此时,以河南宇通、福建金龙、苏州金龙为代表的客车制造企业在国内迅速崛起,几乎占领了8米以上客车50%以上市场份额。这样的背景下,万达仍坚持“大、中、小一起上”的决策,即生产长度在12米到4米的大、中、小型客车。由于生产线拉得过长,使得资源配置不合理,专业优势不突出,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2004年到2006年,万达跌入了低谷,年产量仅两千出头,年销售额约1.4亿元左右,每年亏损达2000万元。
改制转型 二次创业
痛定思痛。2007年4月,万达厂通过改制,由国有企业转型为民营企业。改制后,企业决策层一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理顺关系,减员增效,同时找准产品定位,突出优势特色,并将其作为公司走出困境的突破口。
针对8米以下客车附加值低、产品运输成本高、市场辐射半径小,大厂不愿意生产的状况,万达发挥自己开发的车型动力性能好、爬坡能力强,车型产品成熟,适用于山区的传统优势,毅然放弃了8米以上大型客车的生产,决定扬长避短,主攻8米以下中短途公路客车。
重新定位了发展重点,在接下来的几年,万达公司为此先后投入2400万元用于新产品的研发,共规划开发出17个新品种,其中有5个车型已投入市场,并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基于这一认识,万达公司严把原材料入口关,生产所需的钢材、部件等坚持从正规厂家进货,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今年以来,由于受到雪凝灾害、钢材和柴油等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我市绝大多数企业的正常生产都遭到严重影响,而贵州万达却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喜人局面,实现了企业陷入困境以来的首次盈利——今年上半年万达生产销售汽车1622辆,比去年同期多销售567辆,实现销售收入1.17亿元,交纳税金873.5万元,一举扭亏为盈!
练好内功 做大做强
近日,由市交通局和花溪区共同投资近500万元实施的贵州万达进厂公路改建工程已全面启动,为万达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贵阳市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策,给我们以极大的鼓舞,进一步增强了我们把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决心。”万达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袁必康感慨地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句曾让一代人热血沸腾的名句,如今又激励着万达人。据介绍,今年,万达将力争实现产销量超3000辆、销售收入2.5亿元,税收2000万元以上的目标。2010年,争取进入8-12米的客车生产行业。未来五年间,万达将以立足西南、西北,面向全国市场为目标,实现年利润额递增30%,使万达厂进入国内客车制造业第二梯队。
“真正考验还在后面”,袁必康说,作为目前贵州唯一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的汽车制造企业,万达的重新崛起,不仅能推动贵阳汽车工业的发展,还将带动贵阳一系列配套产业的发展,拉动整个贵阳市装备制造业的升级。“把万达做大做强,是我们的目标,也是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