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热的锂电池投资背后,却是企业规模和产品水平的良莠不齐。众所周知,电池的一致性是制约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受到制造工艺、生产设备、原材料筛选等多方面影响。
在电池生产过程中,合浆时各种材料的分散均匀性、涂布敷料的一致性、辊压厚度的一致性、裁片时长度、正负极配组、各部件联接的焊接效果等都会影响电池性能,而我国企业在机械化、自动化加工方面跟国外差别很大,也缺乏标准化的管理。
在产品质量方面,单个电池还不明显,可上百个电池串联起来后,差别就非常明显。而车用电池组是由多块单体电池连接在一起的。“遵循木桶原理,成组电池性能不取决于最好的单体电池,而取决于最差的单体电池,这将直接影响到电池组的使用水平,并最终影响电动车的性能。”中科院电工所研究员王丽芳说。
与此同时,刚刚发展起来的车用电池企业的规模与整车企业相差甚远。目前,我国电池企业主要集中在浙江、河南、深圳等地,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在设备投入、生产管理上都不够规范。再加上现阶段电动车市场仍不成熟,电池企业无法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加盈利。
日前,就有多家电池企业向记者抱怨:“电池生产销售周期通常要3~4个月,这期间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可是,与整车企业合作时,它们都要求免费提供测试,检测电池的性能,但是一辆客车用的锂电池要60万元左右,如果同时参加多家企业的测试,意味着将积压大量资金。”
可见,即使获得了订单,电池企业也不好过。深圳山木电池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获得了上海雷博80辆纯电动客车的订单,成交价达4000多万元。但是公司董事长陈明军仍然很着急,他表示:“这种大型活动的订单是非常态的,做完一单就没了,企业以后怎么办?”
另外,很多电池企业是从自行车电池或手机电池起家,与汽车制造企业没有太多的业务往来,这让它们的市场推广也举步维艰。
[Next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