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国元首的共同见证下,中国与巴西的“贷款换石油”谈判终于完美收官。
上周,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与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为期十年的100亿美元贷款协议。这笔贷款的利率不到6.5%,以石油收入作抵押,用现金偿还。同时,巴西国家石油公司与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签署了为期十年的原油出口协议,规定2009年向中国日出口原油15万桶,并从2010年增至20万桶。
“‘贷款换石油’计划接连不断地推出,这意味着中国运用外汇储备的新策略正在付诸实践,这是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一种非常准确的战略性思考。”中国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孙嘉表示。
也有专家道出了这个策略的基本思路:利用中国资本和外汇充裕的优势,由政策性银行或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出资,使用外汇储备,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开发提供贷款,中国获得按一定价格购买相关项目的石油产出的权利,作为投资回报。
根据中巴所签协议,国家开发银行提供的100亿美元贷款将用于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的投资计划,包括从中国购买货物和服务的融资。
“目前,全球资源价格都处于低位,这为我国外汇资产市场操作赢得了较好的交易条件。”孙嘉说,通过此项协议可以维持和扩大中巴贸易规模,推动外贸进一步多元化,降低对西方国家市场和技术的依赖,维护我国对外资产的安全和收益性。
而我国对外资产结构长期存在的不合理性就在于官方储备所占比重过高,这一特点不仅降低了我国对外资产的收益率,而且由于储备资产中美元资产占据多数以及危机正在动摇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根基,我国作为美国最大外国债权人,受到的潜在威胁最大。
“在这种情况下,把我国持有的美元资产通过扩大进口、海外贷款和投资等方式换成其他战略性资产,非常合算。”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表示。
近段时间来,中国已经多次进行此类交易。2月17日,中国同俄罗斯签订了250亿美元贷款协议和为期20年每天30万桶的原油供应协议。此外,中国与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也达成了类似协议。
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帮助相关国家解决或缓解了流动性不足的问题。而对拥有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来说,“贷款换石油”相当于中国以一个比较优惠的条件将外汇储备转化为石油储备,这不仅有利于中国分散巨额外汇储备的贬值风险,同时也满足了自身的能源需求,关键是此协议使中国锁定长期原油供应,对能源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Next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