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布的《二○○九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上半年,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金融机构贷款快速增长,中长期贷款占比大幅上升。人民币贷款增加7.37万亿元,同比多增4.9万亿元,其中,新增中长期贷款3.1万亿元,占据半壁江山。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新增中长期贷款的大幅上升正说明了信贷资金大量进入了投资领域,进入了实体经济。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得到有效传导
今年以来,国内金融机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紧密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大局,采取了一系列灵活有力的措施,加大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货币信贷快速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
在8月7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央行副行长苏宁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从目前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我国得到了有效传导,货币信贷总量快速增长,信贷结构继续优化,对提振市场信心、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回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苏宁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总体效果比较来看,中国的政策,包括中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该说是最成功的。”
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有利于保增长
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分析指出,从产业结构看,新增中长期贷款投向第三产业的力度明显加大,总体上符合产业调整要求。6月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长期贷款分别增长17.0%、23.4%和44.6%,分别比年初增加177亿元、6803亿元和2.4万亿元,占全部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分别为0.6%、22.0%和77.5%。从行业结构看,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6月末,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长42.4%,比上年同期高23.2个百分点。上半年,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6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占全部中长期贷款的51.6%。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分别新增8921亿元和5249亿元,占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的88.7%;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中长期贷款增长相对缓慢,新增1807亿元,占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的11.3%。此外,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势显著回升。6月末,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长22.7%,比上年末提高6.8个百分点。上半年,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新增3501亿元,是上年全年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量的1.5倍。上半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中长期贷款增加较多。
农业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李刚认为,中长期贷款投向在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方面的变化,反映出金融机构贯彻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加大对与积极财政政策结合紧密的行业和部门的信贷支持。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通过加强行业信贷政策管理,对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重点行业、企业倾斜;对潜在风险较大的行业实行贷款退出。"很明显,新增中长期贷款主要向扩内需、保增长重点领域倾斜,不仅有利于促进投资需求增加和经济增长,也有利于为进一步扩大消费创造条件。近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调整政策出台后,项目资本金加快落实,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投放还会相应增加。"李刚说。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当前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有利于拉动需求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一阶段要在保持货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妥善处理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
应继续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
针对近日市场对金融管理层会否控制下半年信贷规模问题,苏宁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央行不会采取规模控制的办法来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下半年贷款增长可能不会像上半年那么多,但不会影响到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也会继续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的增长对经济的拉动和支持作用。就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到的"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苏宁表示,"微调"不是对货币政策的微调,而是对货币政策的操作、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节奏进行微调;是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是常规性调整,是人民银行根据市场的情况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