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使人们意识到美元“一币独大”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以及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性,同时也坚定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决心。以一国主权货币作为世界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必然导致货币滥发现象,这正是本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也是近三十年来世界金融危机频发的制度性根源。而此番经济危机将为人民币提供“走向世界”的机会。
在国务院公布国内率先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5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决议的第二天,温家宝总理就赴泰国出席东盟第十二次与东盟领导人会议,此次会议的重头戏之一便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将于2010年如期全面建成。这标志著人民币结算由此前仅限于边贸领域开始向一般国际贸易拓展。随著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启动,人民币国际化征程的关键一步正在迈出。
去年年底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韩国央行、香港金管局、马来西亚央行、白俄罗斯央行、印度尼西亚央行、阿根廷央行签署了总计6500亿元人民币的六份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并且还在与其它有类似需求的央行就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进行磋商。从而保障了境外人民币的供应数量。这一系列举措无疑将大大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在保证中国经济较快发展的前提下,未来的人民币有望 成为一种强势的区域货币,而这正是我们所谋求的国际货币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开始与周边一些国家在边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近年来,随著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与世界各国的贸易量都在不断增长,将人民币结算从边贸扩展至国际贸易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随著内地与香港、澳门经贸关系的日益紧密,内地和港澳之间以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的需求也日益强烈。随著海峡两岸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数额越来越大,长期使用第三种货币进行贸易结算,不仅汇兑手续繁琐、费用巨大,而且增加一层风险。因此,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的呼声开始越来越高。
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乃是我们进行汇率改革的方向所在,同时也是人民币在未来的全球货币体系中发挥更重要作用的前提。从目前的货币互换到人民币结算试点这一系列举措来看,人民币改革的步伐已明显加快,中国和主要地区性贸易伙伴之间的部分自由兑换可能比很多人认为的来得要快。而因故延后的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其重头戏便是双方将签署投资协议,这意味着全球规模居第三位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在2010年如期建成,从而为人民币的区域化迈出坚实的一步。而此前不久,国务院还宣布2020年前上海将要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这个目标则可能意味着人民币到时已实现自由兑换。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人民币的区域化、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民币在中国周边地区的区域化也面临著很多技术和机制上的挑战。目前,边境贸易中的人民币结算多以现金为主,而现金结算中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参与程度比较高,风险很大。随著贸易量的增长和整个地区的资金流的增长,非正规金融机构所暴露出的问题也在增多。人民币国际化“看上去很美”,但依然路漫漫,此外用人民币结算必然会对人民币的管理、创设人民币投资产品的能力、流通效率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国内金融管理能力和银行逐步走出去国际化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加大正规金融机构在结算中的参与度,加快人民币区域化的硬件建设。
美元时代尚未落幕,人民币向全球货币的转型已经开始,在风险和机遇并存的复杂局面下人民币国际化应步步为营,稳步推进。在全球范围内努力扩大人民币市场交易量,实现自由兑换并成为一种强势的区域货币,在此之后的人民币才能在未来的国际货币新体系中实现更多作为。
[Next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