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而流动性则是影响这张晴雨表的一个重要因素。
货币政策快马加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已不容置疑。从4千亿到8千亿再到1.6万亿,新增贷款虽然创下天量新高,但其增速恐难持续,而可能转趋平稳。当前,急需做的或许是加速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改革,以更好地发挥其“推一根软绳”的作用。
央行近日发布的《2008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透露了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思路。报告指出,我国与美国的利率水平比较接近,部分利率品种还低于美国。而目前欧元区银行间市场和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总体也高于我国。
2008年,从“从紧”到“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调整显然是及时的,是根据形势需要而做出的,其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提高,货币信贷也出现平稳较快增长。
而进入2009年,关于是否需要降息以及降息空间有多大的讨论也早已经开始。然而,到目前为止,货币政策层面依旧“静悄悄”。这或许与央行对远期通胀的担忧和未来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等因素有关。
回顾年初国务院及央行对货币政策的定调,在保持物价稳定的同时,适当增加货币、信贷投放总量,保持银行体系有比较充足的流动性,使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2009年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3至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全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左右。
不过,央行公布的1月份数据也显示出2009年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主基调。
数据显示,1月份M2增速为18.79%,创五年来新高,M1增速为6.68%,环比分别增加了0.97%和-2.38%,M1、M2剪刀差进一步扩大,并创下了历史纪录。
这无疑将进一步释放市场的流动性。而近期股市的调整,让业内愈加关注市场流动性未来趋势。综合多家机构的预测发现,券商、银行等机构普遍认为货币金融数据将在1月份基础上继续延伸较为强劲的势头,有的甚至预计M1增速有望回升到10%。
由是观之,若不考虑信贷结构和流动性比例因素,近来信贷的爆发性增长,确实降低了眼前继续大幅降息的必要性,降息更可能发生在未来信贷回落之后。当然,央行看得更远一些,货币政策按兵不动,还可防止通缩之后通胀的出现。
我们看到,为了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央行全力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总体来看,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金融体系平稳运行。
[Next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