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搜 索

我国应加快煤炭液化产业化步伐

2009-09-02  新闻来源:中国石化新闻网  新闻作者:   新闻编辑: 王凡

      近日,一些专家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应加快我国煤炭液化的产业化步伐,用直接液化法工艺生产更多的燃料油,实现我国煤炭能源供应与消费的多元化,这对保障国家的政治安全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石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我国是世界第六位的石油生产国,1992年前一直向日本等国出口石油,从1993年起,我国的石油进口量大于出口量,开始变为石油进口国,1999年包括石油产品在内,我国一共出口1362万吨,进口5743万吨,现在每年进口量超过4000万吨。

      据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吴吟分析,石油进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伴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石油的需求也在增加。同时消费结构的变化也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过去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一直占有非常大的比重,1990年为76%,到1999年则降到67%。相反,对石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1990年为17%,1999年增加到23%。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石油消费量也在急剧增加。石油消费量1999年为2亿吨,而产量只有1.6亿吨,进口量4000多万吨,约占总消费量的20%。预计2010年我国石油的进口量将可能高达消费总量的40%,净进口量为1.2亿吨。

      陕西神木神能洁净煤研究所所长杨兴平说,我国的石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石油形势十分严峻。石油价格的高涨还会给我国的经济造成巨大冲击。

      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在为国民经济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我国的煤炭约90%用于直接燃烧,这种方式对大气造成了严重污染,全国二氧化硫和烟尘的80%为燃煤所致,成为造成酸雨、酸雾,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导致农业减收的重要原因之一;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诱发和加剧地球的温室效应,危及生态平衡与人类生存。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问题已日益突出,环境形势十分严峻。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减少对环境带来的污染,最有效和直接的办法是加快改变能源的消费结构,用洁净的液体燃料替代煤炭的直接燃烧,这将进一步增加我国对石油及其产品的需求。

      煤炭直接液化产业化势在必行

      面对石油需求必将急剧增加的形势,我国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一是加大石油资源的开发。二是从国外进口石油。三是加快替代石油及其产品的开发与利用。石油及其产品的替代品主要是指合成甲醇、二甲醚、煤液化油等。煤炭通过转化可以制成甲醇、二甲醚、合成油品等洁净液体燃料。

      神华宁煤集团董事长王俭说,煤炭液化,将煤炭转变为洁净的液体燃料,是以煤代油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家已将煤炭液化项目列入洁净煤技术九五计划。将煤液化为石油产品,能发挥我国煤多的优势,克服油少的劣势,对增强我国国力,确保国家政治、经济的强大,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NextPage]

      据了解,煤的直接液化是世界性课题,其产业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再一次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相继设立了研究机构研究开发相关技术。煤的直接液化工艺主要有溶剂萃取法和催化加氢法,此外还有低温热解法等。我国的煤直接液化技术研究工作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目前已建立和完善了各种现代测试手段,并建立起了一些小型试验装置,生产出了合格的汽、柴油和航空燃料产品。

      我国的煤炭资源十分丰富,适合直接液化的煤种很多。到1999年底,我国累计探明的煤贮量超过10000亿吨,煤贮量占已探明的各种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及水电)总贮量的90%。我国又是世界最大的产煤国和消费国,煤价相对较低,这为我国实现煤的直接液化的产业化提供了丰富廉价的原料资源。

      王俭说,建设煤直接液化工厂还必须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以在靠近原料产地的西部建设1000万吨成品油的煤炭直接液化项目为例,约需建设资金500亿元。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有了较大提高,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因此依靠我国自己的实力,完全有能力提供足够的资金建设这一高技术并且具有战略意义<

图片新闻

MORE >

数看车型

MORE >

数看卡车

数看客车

品牌查看

MORE >

卡车品牌

客车品牌

热点新闻

MORE >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专题报道

MORE >